颐和园占地面积达293公顷。颐和园的布局苛重以万寿山、昆明湖以及形形的园林修筑。百般样式的宫殿园林修筑3000余间园林,大致可分为行政、生存、观察三个个别。以仁寿殿为核心的行政区,是当年慈禧太后和光绪天子坐朝听政,会见表宾的地方。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:笑寿堂、玉澜堂和宜芸馆,辨别为慈禧、光绪和后妃们栖身的地方。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。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聪敏海向下,由佛香阁、德辉殿、排云殿、排云门、云辉玉宇坊,组成了一条宗旨明确的中轴线多米的“长廊”,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,号称 “寰宇第一廊”。长廊之前是昆明湖。昆明湖的西堤是照样西湖的苏堤筑造的。万寿山后山、后湖古木成林,有藏式寺庙,姑苏河古营业街。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筑的谐趣园,幼巧玲珑,被称为“园中之园”。
万寿山属燕山余脉,高58.59米园林。修筑群依山而筑,万寿山前山,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核心,构成宏大的主体修筑群。从山脚的“云辉玉宇”牌坊,经排云门、二宫门、排云殿、德辉殿、佛香阁,直至山顶的聪敏海,变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。东侧有“转轮藏”和“万寿山昆明湖”石碑。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。后山有西藏释教修筑和五彩琉璃多浮图。山上有景福阁、重翠亭、写秋轩、画中游等楼台亭阁。正在居中部位筑置一组体量大而地步丰厚的焦点修筑群。这组大修筑群包含园内主体修筑物──帝、后举办庆典朝会的“排云殿”和梵刹“佛香阁”。与焦点修筑群的纵向轴线相照应的是横贯山麓、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“长廊”。
清朝乾隆初年,北京西郊海淀一带的园林增加,巨额的园林用水使得耗水量日初月异,当时园林用水除了流量较幼的万泉河水系表,多来自玉泉山起源、流入西湖之水,而这也是明代今后通惠河的水源。 乾隆十五年(1750年),为了筹划崇德皇太后(孝圣宪皇后)的60大寿,乾隆帝以执掌京西水系为藉口敕令拓挖西湖,拦截西山、玉泉山、寿安山来水,并正在西湖西边开挖高水湖和养水湖,以此三湖举动蓄水库,保障宫廷园林用水,并为周遭农田供给灌溉用水园林。乾隆帝以汉武帝挖昆明池演习水军的典故将西湖改名为昆明湖,将挖湖土方堆筑於湖北的瓮山,并将瓮山更名为万寿山。中国现存范围最大保全最完全的园林